MENU

生殖百科

BLOG

2025-10-03

流產症狀有哪些?著床出血如何分辨?6大自然流產原因一次了解

流產症狀有哪些?著床出血如何分辨?6大自然流產原因一次了解

 

當懷孕歷經流產時,不少準媽媽會感到自責、焦慮,甚至對懷孕失去信心。其實自然流產並不罕見,且多數都有跡可循。本文將帶你認識 6 個常見流產症狀與原因,也會說明怎麼區分「著床出血」和異常出血的各種狀況,並進一步了解習慣性流產的判斷標準與高風險族群,幫助你為下一次懷孕做好更充分的準備。

 

什麼是流產?流產症狀有哪些?

 

流產定義

 

我們平常說的「流產」,通常是指自然流產,也就是在懷孕未滿 20 週之前,胎兒就停止發育,並從母體中排出的情況,俗稱「小產」。

 

自然流產其實並不罕見,統計顯示,有高達31% 的懷孕會在懷孕 12 週以前自然流掉。很多人在完全沒有察覺的狀況下曾經歷過自然流產。絕大多數的自然流產發生在懷孕早期,也就是妊娠12週之前,佔所有流產的80%以上。而妊娠12週到20週的流產,也就是「第二孕期流產」,發生率則相對較低,通常少於1%。一般來說,當懷孕進入第 16 週後,胎盤功能會變得更穩定,胎兒器官也發育得更完整,自然流產的風險就會明顯降低。

 

常見流產症狀有哪些?

 

認識流產的常見症狀,有助於準媽媽及早察覺身體異常,把握就醫時機,穩定胎兒狀況,並減少流產風險。以下是 5 個常見的症狀:

 

  1. 陰道出血

 

這是最容易察覺的症狀之一。流產時的陰道出血量差異很大,特別與妊娠週數有關,常常會排出血塊或組織。如果出血量變多、顏色由咖啡色或粉紅色轉為鮮紅,甚至夾帶血塊,建議儘早就醫檢查。

 

  1. 下腹疼痛或攣痙
     

與流產相關的疼痛通常呈現痙攣性,類似月經來時的宮縮感,特別是在排出妊娠組織的過程中,程度可從輕微到嚴重不等。子宮收縮可能引發下腹或骨盆腔悶痛,若疼痛持續或逐漸加劇,尤其伴隨出血的情況,更需提高警覺。

 

  1. 懷孕症狀突然消失
     

像是噁心、嘔吐、乳房脹痛等常見的妊娠反應,若在短時間內突然減弱,甚至完全消失,雖然不一定就是異常,但還是建議儘早回診安排超音波檢查,確認胎兒的發育狀況是否穩定。

 

  1. 排出組織或凝塊
     

如果從陰道排出血塊且帶有灰白、粉紅或紅色的組織狀物體,有可能是胚胎或胎囊組織。這種情況建議妥善保存排出的組織,帶去給醫師檢查,以利判斷是否為流產,並及早處理。

 

  1. 子宮頸變短或擴張
     

在產檢時掃超音波若發現子宮頸變短,甚至開始擴張,可能代表流產正在發生。這時需要由醫師進一步評估,確認是否為不可避免性流產或不完全流產。

 

著床出血還是流產?3 大判斷重點教區分

 

「懷孕初期有出血,是著床性出血還是流產?」這是許多準媽媽最常擔心的問題。其實,這時期出現少量血跡並不少見,且時常是正常的著床反應。如果有出血情況,可以從以下 3 個重點來觀察,幫助自己初步判斷是否需要提高警覺,並考慮儘快就醫確認。

 

出血的時間點

 

著床出血 多半發生在排卵後第 6 到第 12 天,也就是月經預計來之前的一週左右。當受精卵著床在子宮內膜時,可能會刺激到微血管,導致少量出血,因此有些人會誤以為是月經提早報到,但這通常只是著床反應的一部分。

 

但若懷孕已進入第 6 到第 12 週,這時才突然出現出血,就要特別留意是否與流產或其他異常狀況有關。

 

出血的顏色與量

 

著床出血的量通常很少,可能只是點狀或帶點血絲,顏色偏淡粉紅或淺褐色,這種出血通常在一兩天內就會結束,也不會有明顯的不適感;但如果出血顏色偏鮮紅或暗紅,且量變多,甚至接近或超過月經量,就要提高警覺;尤其當出血超過三天,或有血塊、組織狀的東西排出時,很可能是流產的徵兆,建議立刻就醫檢查。

 

是否伴隨腹痛或其他症狀

 

著床出血一般不會伴隨腹痛,即使有,也多半只是輕微悶脹,不太會影響日常活動。不過,要特別小心是否有其他異狀出現,尤其是如果出血的同時伴隨以下症狀:

  • 下腹部劇烈絞痛或痙攣
  • 下背部持續痠痛
  • 明顯的子宮收縮感
  • 懷孕症狀減弱

 

 

6 大自然流產常見原因,醫師詳細解析

 

流產是許多孕婦最擔心的狀況之一。根據美國梅約診所表示,有超過一半的自然流產與染色體異常有關,難以預防。不過,也有一些流產是受到母體健康、生活作息或外在因素影響,透過事前了解與定期產檢,有機會降低流產風險。以下整理出 6 個常見的流產原因:

 

染色體異常

 

流產的風險會隨著母親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尤其是年齡超過 35 歲的孕婦。這主要是因為高齡產婦懷有染色體異常胎兒的機率較高。當受精卵或胚胎的染色體數目或結構出現問題,例如染色體平衡轉位、排列異常,或細胞分裂發生錯誤時,可能會影響胚胎正常發育,導致懷孕中斷。如果有多次流產的經驗,醫師可能會建議安排相關檢查,像是胚胎染色體分析或夫妻染色體檢查,有助於釐清原因,為後續懷孕做準備。

 

子宮結構異常

 

子宮的結構若出現異常,可能會影響胚胎著床或正常發育,進而提高流產風險。常見的子宮異常包括:

  • 子宮中膈:子宮內膜中間有隔膜,會影響血流供應並阻礙著床
  • 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可能擠壓子宮腔,限制胚胎發育空間
  • 子宮腔沾黏:多次子宮手術後容易出現的狀況,會影響內膜完整性

 

內分泌問題

 

如果體內出現黃體素不足、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高泌乳素血症,或是甲狀腺功能過高或過低,都可能讓胚胎著床不穩、發育受到影響,增加流產的風險。建議在備孕或孕早期就安排荷爾蒙與甲狀腺功能檢查,調整好身體狀況,有助於提升懷孕的穩定性。

 

感染

 

有些細菌、病毒或寄生蟲透過胎盤影響胎兒發育,可能提高流產風險。而這類感染常常沒有明顯症狀,不容易察覺,所以在備孕或懷孕期間進行相關篩檢特別重要,能幫助提早掌握身體狀況,避免影響到胚胎。比較常見的感染來源包括:

  • 披衣菌:屬於性傳染病的一種
  • 弓漿蟲:可能來自未煮熟的肉品或貓糞
  • 德國麻疹、李斯特菌等病毒或細菌

 

免疫系統異常

 

有些女性的免疫系統會出現異常,將胚胎錯認為不屬於身體的一部分,啟動攻擊機制,影響胚胎著床或胎盤功能。其中最常見的狀況就是抗磷脂抗體症候群(APS),它會導致胚胎周圍產生血栓,使胎兒無法順利獲得養分和氧氣,增加流產或胎兒發育異常的機率。

 

生活壓力與不良習慣

 

過大的壓力與不良生活習慣皆會提高流產風險,準媽媽在孕期需要特別注意以下 3 點:

  • 吸菸與酗酒:可能影響胎盤供氧,增加胚胎發育異常或受損的風險。
  • 熬夜與過度勞累:容易干擾內分泌與免疫系統,讓身體難以維持穩定的孕期環境。
  • 長期壓力或情緒起伏大: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升高,可能干擾胚胎著床與穩定發育。

 

胚胎不健康徵兆:從哪些情況看出風險?

胚胎如果不健康,最常見的情況就是胎停(發育停止)或早期流產。有時候,身體不一定會馬上發出明確的警訊,很多人都是在例行產檢時,透過超音波才發現寶寶沒有繼續長大。下面整理出需要多留意的 5 個胚胎不健康徵兆:

 

胚胎發育遲緩、大小與孕週不符

 

如果超音波顯示胚胎比預期的週數還要小,或者胚囊裡遲遲看不到明確的胚胎組織,就有可能是胚胎發育停下來了。這時醫生通常會請你觀察幾天後再回診確認是否是胚胎已萎縮。

 

未檢測到胎心、或胎心跳微弱

 

一般來說,到了第 6~7 週就能從超音波上看到胎兒心跳,最晚也不該超過第 8 週。如果超過這個時間還測不到胎心,或者原本有胎心後來又沒了,都可能是胚胎不健康的表現,醫師會根據週數與其他檢查結果,評估是否需進一步觀察或處理。

 

▎hCG 濃度異常變化

 

hCG 是確認懷孕的重要指標,正常情況下,它在懷孕初期會一路往上升。如果發現數值上升得很慢,甚至突然停滯或往下降,那就可能表示胚胎著床不穩,或是已經停止發育了。

 

著床後分泌物異常

 

如果在懷孕初期發現咖啡色或紅色分泌物,特別是同時伴隨下腹悶痛、腰痠,或感覺像月經快來的那種痛感,就要多加注意。

 

習慣性流產怎麼辦?2 次以上流產需積極檢查

 

習慣性流產是什麼?

習慣性流產,又稱反覆性流產,是指懷孕未滿 20 週、胚胎尚未穩定的階段內連續兩次以上的自然流產。常見情況可能是當超音波檢查有看到妊娠囊,但經過至少兩週的觀察,仍然無法看到有心跳的胚胎,或是有看到胚胎且曾出現心跳後又中止發育。雖然如此,習慣性流產並不是無法克服的問題,多數情況都找得到具體原因,只要經過診斷與治療,仍有機會順利懷孕。
 

習慣性流產常見高風險族群

 

如果你符合以下情況,屬於習慣性流產的高風險族群,建議在準備懷孕前與醫師討論,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或追蹤:

  • 曾經歷兩次以上早期流產。當有流產病史後,風險會隨之增加:一次流產後: 下一次懷孕的流產率會略微上升至 14% 至 21%。兩次流產後: 流產率約為 24% 至 29%。
  • 隨著年齡增長,高齡孕婦的流產風險確實會增加,且不僅限於帶有染色體異常的胚胎,就連染色體正常的胚胎,其流產率也會隨之提高。
  • 後天或先天性的子宮異常,是導致 10% 至 50%習慣性流產的原因,包括先天性子宮畸形、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子宮內膜瘜肉、以及子宮沾黏
  • 有家族遺傳病史、免疫系統疾病、或染色體異常
  • 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甲狀腺疾病、高泌乳素血症
  • 有家族遺傳病史或染色體異常。染色體數目或結構異常是偶發性早期懷孕流產最常見的原因,在多項研究中,這類異常佔了至少 50% 的流產案例。

 

習慣性流產要做哪些檢查?這 4 項檢查幫助找出可能原因
 

如果曾經歷過兩次以上的自然流產,建議在下次懷孕前和醫師討論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幫助釐清可能的原因,也讓未來的懷孕之路更有信心。以下是常見會建議評估的檢查項目:
 

染色體檢查

 

染色體結構異常是導致流產的常見原因,像是染色體平衡轉位,雖然夫妻雙方外表看起來都很健康,也沒有明顯的不適,但仍可能攜帶這類隱性的遺傳疾病,影響胚胎的正常發育,提高流產風險。若有備孕計畫,醫師通常會建議夫妻雙方先做染色體檢查,透過抽血分析染色體結構,有助於提早發現潛在風險,降低流產機率。

 

子宮鏡/超音波檢查

 

這類檢查主要是用來確認子宮結構是否正常,像是子宮中膈、子宮肌瘤、或子宮腔內沾黏等問題,都可能影響胚胎著床或穩定發育。透過子宮鏡可以直接觀察子宮內部狀況,而超音波能輔助評估子宮的厚度和肌肉層情形,讓醫師能更全面了解子宮環境是否適合備孕。

 

自體免疫與凝血功能檢查

 

像抗磷脂抗體、抗心磷脂抗體,或是系統性紅斑性狼瘡(SLE)及相關自體免疫疾病之抗體等,都是有可能造成血液凝固異常、影響胎盤供血的關鍵指標。若檢查發現異常,醫師可能會根據狀況建議使用低劑量阿斯匹靈或抗凝血劑來協助穩定妊娠。

 

荷爾蒙與甲狀腺功能檢查

 

內分泌系統是否穩定,會影響胚胎能不能順利著床與持續發育。以下是建議檢查的 4 項重點指標:

  • 黃體素:有助於維持早期懷孕,讓胚胎穩定著床、發育。
  • 泌乳素:若數值過高,可能干擾排卵或影響胚胎著床。
  • 甲狀腺功能:甲狀腺素太高或太低都可能讓懷孕變得不穩定。
  • 卵巢功能:評估卵巢儲備狀況與生育能力,對懷孕規劃也很重要。
     

試管嬰兒如何有效降低習慣性流產?
 

對於經歷過多次流產的女性來說,習慣性流產背後的原因常讓人充滿疑問與挫折。而在所有已知的病因中,染色體異常是最常見的主因之一,特別是在胚胎尚未穩定的早期階段。不過隨著生殖醫療的進步,透過試管嬰兒結合胚胎染色體篩檢(PGT-A),就能在植入前挑選出染色體正常、發育潛力較高的胚胎,大幅降低流產風險。

 

想了解試管嬰兒?預約諮詢 TFC 臺北生殖中心

 

TFC 臺北生殖中心由「臺灣試管嬰兒之父」曾啟瑞醫師領軍,擁有超過 40 年生殖醫學經驗,並曾六度榮獲美國生殖醫學會(ASRM)Star Award 殊榮,與國際接軌的專業實力備受肯定。TFC 團隊醫師平均年資超過 20 年,累積豐富臨床經驗,試管嬰兒成功率接近 70%,更是全台獲得 SNQ 國家品質標章的生殖診所。

 

TFC 擁有高等級無塵正壓實驗室,搭配先進的胚胎培養設備,包括 Time-Lapse 縮時攝影系統與 AI 智慧選胚技術,可在不打擾胚胎的情況下持續觀察發育狀況,打造穩定安全的培養環境;由資深胚胎師團隊結合系統分析,協助醫師挑選出更具潛力的胚胎,有助於提升著床穩定性與懷孕成功率。

 

另外,TFC 也設有中醫門診心理諮商營養門診,皆可依個人需求額外安排,從體質調理、情緒支持到飲食優化,從內到外全方位打造更適合懷孕的身心狀態,讓療程過程更穩定、更安心。若妳正努力備孕,或正面對習慣性流產的困擾,歡迎諮詢 TFC 臺北生殖中心,讓專業團隊陪妳一起找回信心與希望。

 

 
許嘉樺 Isabel Hsu, M.D., 主治醫師.

許嘉樺 醫師

Isabel Hsu, M.D.

TFC 臺北婦產科診所 生殖中心 主治醫師

TFC 新板婦產科診所 主治醫師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婦產部生殖內分泌科研修醫師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婦產部總醫師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婦產部住院醫師

醫療新知類別: # 醫學新知

FAQ

Q:申請補助方案時,必須等待第一次申請結案後,才能申請第二次補助嗎?
A: 補助方案依照妻子的年齡,終生補助3次或6次,除非成功生下寶寶
Q:取卵當天要請假嗎?
A: 需要請假,因為取卵當天會進行麻醉鎮靜,術後可能會感到頭暈噁心
Q:申請補助方案,我應留存什麼文件?
A: 受術夫妻應留存文件如下: 1.補助申請通知書。 2.
Q:取卵手術當天,需要有人陪同嗎?
A: 需要有人陪同,因為麻醉鎮靜後安全性考量,有人陪同比較安全。
Q:開立施術結果證明書時,如何計算受術妻子之年齡?
A: 由申請該次補助之申請日為基準,計算受術妻的年齡,即TFC於線